(相关资料图)

一只笔帽大小的电子雷管芯片,售价虽不算高,但它却关乎爆破安全。深根贵安近20年的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,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让这块小小芯片变得更加安全、可靠,公司也逐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
“今年1至7月,我们实现了3亿元的营收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.5倍。”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称“全安密灵”)总裁周文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

全安密灵于2004年起开始电子雷管行业芯片技术研发,是全国最早涉足该领域、并率先实现电子雷管芯片模块产品商业化的企业之一。2012年,公司率先推出完全自主可控的专用电子雷管芯片。2015年,公司在贵安新区注册成立,相关电子控制模块技术在2015年取得工信部《“雷心工业电子雷管专用电子模块技术”科技成果》鉴定。在此基础上,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升,并先后与民爆行业内20余家电子雷管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爆破场景,在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

十年磨一剑。从2004年至2017年,全安密灵韬光养晦,凝心静气,专注于技术研发,多年的潜心研究与不断沉淀,成就了公司在技术领域的若干成果: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0余项、外观专利3项、软件著作权23项,以及若干芯片布图专利。2021年,全安密灵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称号,2022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重点小巨人”称号。全安密灵还是贵州省技术中心、贵州工业设计中心、贵州省制造业100强企业。

展示台上,一排排形似蜡笔的电子雷管芯片整齐排列,1代芯片到4代芯片,见证了公司的技术研发历程。“我们的芯片只有黄豆大小,是植入在这里面的。”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说,传统的雷管不能实现精准的爆破延时,而全安密灵的芯片,则可以将爆破延时精确到毫秒级。

电子雷管在矿山、隧道工程、水下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,这就对电子雷管芯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延时、通讯、加密、防潮、抗震……且还要有高精度、高可靠性、高安全性等特点。与传统雷管相比,全安密灵所生产的电子雷管,在雷管内部芯片上设置了身份信息码和起爆密码。使用者依靠模块控制系统,能最大限度的从技术上实现对雷管爆破作业的整体控制,安全性和精准性都大幅提升。

聚焦高精度、高安全性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的研发打造,是全安密灵的业务主攻点。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周文华,在这一领域已潜心研究20余年,公司每年还将营收的近10%投入到创新研发,目前公司聚集国内名校的博士、硕士超20人,研发团队超60人、高素质的企业团队为公司赢得科技、产品及市场竞争优势、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人才保障。

“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,也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了新的机遇。”周文华说,创新是企业奋进的不竭动力,去年,全安密灵投入了2000万元用于科研,今年仍将继续加大投入。目前,全安密灵已分别上海、杭州设立全资子公司,其中杭州子公司将加大前沿技术研究,引领行业发展,让全安密灵的产品走得更加稳健。

(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)

推荐内容